我们遇见了科技。
在这个不能缺少金融的世界里,全世界仍有20亿人迄今为止没有账户,在中国近8亿人因缺乏征信记录无法享受银行贷款。
巨大的金融服务空白引发了一场悄无声息的行业变革。互联网金融方兴未艾,金融科技又被推上了风口,它们不仅解决了传统金融覆盖力的不足,更以科技撬动金融服务的支点,运用大等信息技术,提供了更便捷高效的用户体验,把闲置资金支配给可信赖的人,帮助他们为社会创造价值。
“好的金融是要想如何能让公众享受到金融的益处,同时不产生其他衍生,让便捷的金融服务触手可及。”在刚刚结束的博鳌亚洲论坛上平安普惠副总裁兼首席市场官徐汉华这样说道。
金融“进化”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金融的进化史。
“刷脸贷款,最快3分钟放款流程,你说方不方便?”谈到科技对金融的改变,徐汉华问起了这个问题,而这正是2016年平安普惠全新升级的i贷2.0可实现的事情。
反观从前,消费者是如何贷款的?
在几年前贷款的流程完全是线下的,借款人通过电销或者直销渠道申请一笔贷款,前去线下网点并带齐所有征信资料:工作证明、收入证明、证明、税收证明等,据此审批是否通过其贷款的决策,再致电客户审批通过并预约签合同时间,合同签妥后再放款。
现在依靠科技的力量完全革新了传统金融繁琐的流程。在平安普惠申请贷款的客户,现在已经完全不需要跑这儿跑那儿去证明“你就是你”,而是在客户授权后利用第三方大数据征信系统便可智能捕捉客户的“可信任之处”作为其贷款资质,甚至描绘出其金融数据画像,完成风险定价、合理放贷的审批过程。
徐汉华坦言:“全线上的流程使消费者获得了更好的流程体验,同时,也激发了他们更愿意利用自己的数据信息和良好的征信情况来获取高效贷款,这其实是一个良性循环,信任共赢的过程。”
创新有道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考虑的才是金融创新,在解决传统金融低效率、非智能的同时,更要考虑的是如何降低金融风险,在创新中寻求效率和安全的平衡之道。
值得一提的是,平安普惠每年在高科技风控的投入巨大,借鉴消费信贷行业的领先技术因地制宜,不断完善自身的风控模型。利用数据建模、心理测量、人脸识别、微表情、时空地图等反欺诈技术为消费者量身绘制信用画像,给予每个人一个可承担的信任额度。
事实上,在海量数据(603138,买入)里甄别有效的信息,采取相应风控手段是对客户和企业负责的一种体现。对于客户,匹配还款能力的授信额度才能避免征信受损,真正给客户带来金融的便利。
最新公布的(,买入)集团年报显示,2016年平安普惠的新增贷款量达1,729.19亿元,同比增长257.7%,期末管理贷款余额1,466.40亿元。自开展业务以来,累计借款人总数达到377万,累计贷款量达 2,719.97亿元,其中无抵押贷款量1,753.64亿元,有抵押贷款量966.33亿元。于此同时,整体业务的信贷损失率控制在4.36%,这正是其良性发展的佐证。
变与不变
当下,金融科技的浪潮正风起云涌。不过,归根结底,科技只是手段,不变的是是实现普惠金融的初心。
“平安普惠的使命不是生成更多贷款,而是能帮助客户建立信任、累积信任,让金融更好的服务普罗大众。”平安普惠董事长兼CEO赵容奭曾在2016年下半年的品牌战略发布会这样表示。
提及行业的未来,徐汉华畅想了自己的愿景。随着智能科技大范围运用到金融领域,成为传统金融的有效补充,能够让金融环节中的信任分析、风险管理、贷款审批等变得更加高效准确,促进金融稳定。 同时,满足广大小微企业主和个人消费者的金融需求,让资金摆脱“脱实向虚”的状况,让金融科技和实体经济相融相生,最终使所有人平等地、有尊严地共享金融普惠。
责编: